Part1 关于幸福的三个真相
一. 传统哲学亚里士多德将幸福分为三类:来自外物的幸福,来自灵魂的幸福,以及来自肉体的幸福。
叔本华
第一,人是什么,从广义上说,就是人格,它包括健康、力量、外貌、气质、品格、理智以及教养。
第二,人拥有什么,即人拥有的财产和其他所有物。
第三,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是什么样的。就像大家都了解的,通过已了解的东西,一个人在朋友们眼中的形象是怎样的,或者更严格地说,他们是怎样看待他的,是通过他们对他的评价表现出来的,而他们的评价又通过人们对他的敬意和他的声望体现出来。
二. 人无法超越自己,即动物仅局限于生存的某一环境里,人类追求幸福的努力永远不可能超出其本性所许可的范围,能获得幸福多少,从一开始就由人格决定了。
三. 精神力将更是如此。我们精神的力量更是如此,和这种精神力量密切相关的是人们获得更高级的愉悦感的能力。如果这些能力弱小,那就会毫无建树,亲朋好友以及命运所能给予他的,都无法使他达到一般幸福和快乐的水准。他的幸福和快乐都只能来源于肉体的欲望(一种极为舒适和惬意的家庭生活),无耻下流的同伴和粗鄙无聊的娱乐。
另一方面,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,即使是教育也无法使他的视野开阔。心灵的快乐是人最为高尚、最丰富多彩的永恒的快乐。
四. 我们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“我们是什么”,即取决于我们的人格,命运或命运所赋予我们的东西。
五. 考虑到时间的消极作用,相比第一类幸福,另外两类幸福似乎更为优越,因为时间并不能剥夺它们。而且这两类幸福或许还有一种优势,即因为它们完全是客观、外在的,所以我们能得到它们,起码所有的人都有得到它们的可能。
Part2 人是什么
一. 幸福
1. 人格
人格(人格与意识的关系可以套马克思,人格决定意识反作用)及它所造成的一切,才是我们幸福和福祉唯一直接的源泉,其余的都只是媒介和手段,不会对幸福产生什么特别的影响。但人格的影响却完全不同。由个人品性所激发起的嫉妒为何最难消除,其原因也就在此。
2. 内心
内心的幸福——高尚的品性、杰出的才智、优雅的气质、开朗的心境和完美强健的体魄,一句话,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全的精神。所以,相较于看重外部财富和外在荣誉的态度,我们应更加注意保护和促进自身内在的东西。
亚里士多德 幸福属于那些能够自得其乐的人
3. 健康
真正能使我们幸福或不幸的,并不是那些客观的“事物是什么”,以及“事物自身是什么”,而是我们对于那些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内在感受。这就像爱比克泰德所说:“左右人们的不是客观事物,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见解。”概括地说,幸福十之八九依赖于健康。
4. 快乐的种类
- 第一类是旺盛精力导致的快乐,包括饮食、休息和睡眠。这些快乐在世界上各个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特色。
- 第二类是发挥强健体力产生的快乐,如散步、跑步、跳舞、击剑、骑马以及其他各种类似的体育消遣,这种需求采取的形式不同,有时是运动,有时甚至是军事生活或纯粹的战争。
- 第三类是由感觉能力所引起的快乐,如观察、思考、感受,或鉴赏诗歌文化、演奏音乐、学习、阅读、沉思、发明、思考哲学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。至于每种快乐的意义,相对的价值以及所能维持的时间,可以谈论的或许还有很多,但是我想还是让读者们自己来补充好了。然而我们都会看到,发挥的能力越杰出,那么它所产生的快乐便越多;因为快乐总是以运用、发挥我们自己的能力为前提,经常不断地感觉到快乐,才能构成幸福。
伏尔泰说过的那样:“没有真正的需要,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。”
5. 精神力
精神的力量乃是感觉能力的形式,所以卓越的感觉能力可以使我们获得与心灵相关的快乐,亦即所谓的理智的快乐。感觉能力越卓越,所获得的理智的快乐便越多
亚里士多德 人的幸福就在于无拘无束得舒展他的最高能力
6. 理智
- 最高的理智能力,也就是被我们称为天资的东西,不管它把生活看作什么,诗的主题也好,哲学的主题也好,才能对所有的时代和一切存在进行研究,并尽力表达自己关于世界的独特见解。
因此,对于天才来说,最为迫切的需要是不受外界的干扰,以便忙于自己的思想及作品;他乐于孤寂,闲暇给他愉快,而其他的一切都是多余的,甚至那不啻是一种负担。 - 被自然赋予理智财富的人是最幸福的人,主观世界比起客观世界和我们的关系更紧密;因为不管客观事物是什么,都只能间接地、以主观的东西为媒介才能发挥作用。
卢西安说,灵魂的内在财富才是唯一真正的财富,其他别的东西甚至会导致极大的毁灭。内心丰富的人对于外在的东西没有任何要求,但需要与之相反的闲暇。他需要闲暇锻炼和发展自己的理智能力,即享受自己的这种财富;简单来说,在他的一生中的每个时刻,他只需要表现他自己。 - 如果上述这两种情况,即外在的无干扰的闲暇与内在的超常的理智,碰巧在同一人身上结合在一起,那便是一种极大的幸运;如果结局一直令人满意,那么这个人就会享有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生,也就是说,免于痛苦和烦恼,免于为生存而疲于奔命,能够享受闲暇的人生——只需彼此中和抵消,人们便会摆脱不幸。
- 世界上的事情,产生痛苦的要多于引起快乐的。理智的禀赋使得有这些禀赋的人远离其他人及其所作所为;因为一个人自身越丰富,他在别人那里所能得到的便越少,别人感兴趣的许多事物,在他眼里既浅薄又乏味,这里也许存在着那随处可见的补偿法则的例子。
二. 痛苦与厌倦
痛苦即客观存在,厌倦(核心为精神世界的匮乏)即内在。
关系:没有受到激情的刺激,便会感到无聊厌烦、枯燥乏味;一旦有了激情,生活又会很快变得痛苦不堪。
1. 痛苦
能让寻常人特别感兴趣的,只有那些能使他的意志激动起来的事物,也就是说,那种让他个人高兴的材料。然而我们至少能够这样说,不断地刺激意志绝非一件纯粹的好事;换句话说,它包含着痛苦。
2. 厌倦
无外在的推动,意志停留即无聊,即智力(大脑)服从于意志
仅仅拥有闲暇,即没有理智而只有意志的作用,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具备实在的超人的力量,向理智求助而免于意志的作用;正如塞涅卡所说:“无知者的闲暇莫过于死亡,是生存的坟墓。”
3. 庸人
精神空虚贫乏的人因为具有狭隘偏执、平庸流俗的理智,被称为“庸人”也被称为无灵感的人
将“庸人”定义为那些为着自以为实而实际上并不真实的现实而忙忙碌碌的人。
- 没有真正的需要,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。庸人们并没有获取知识的欲望,为他们自身着想的远见卓识,也没有那非常接近他们的、富于真正审美乐趣的体验,给他们的生活灌注活力。
- 庸人们有一个特征,那就是呆滞愚笨,麻木不仁,类似于动物。没有什么东西能使他们高兴、激动或感兴趣,那种感官的快乐一旦消散,他们的社会交往便马上成为负担,有人或许便会厌倦打牌了。
- 所有庸人最大的苦恼就在于对理想毫无兴趣,为了免于苦恼,他们不断地需要实实在在的东西,而这些东西不仅无法使人知足,也相当危险。一旦对这些失去了兴趣,他们便会疲惫不堪。相比较而言,理想的世界是平静的,且广阔无边,它是“来自我们忧伤领域之外的某种东西”
评论中昵称邮箱网址可只填写昵称.
本文总阅读量次